凤凰涅槃 校企合作“比翼飞”

今年5月,宜昌作为东道主首次承办手工制茶国赛,长阳选手继首届夺金后再次夺金,“金牌工匠”炼成的背后是学校师生从合作茶厂中汲取的智慧。

去年下半年,通过与阿里系金牌服务商麦芒科技合作,枝江职教中心电商专业的学生,去年“双十一”当天实现销售额3200万元。

在今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市中职院校获1金7银6铜,高职院校获2金3银4铜。

国务院颁布的“职教改革20条”提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宜昌以三峡职教集团为依托,用体制机制改革的“登山杖”,推动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攀上产教融合“新高峰。

宜昌职教为何能走在全省前列?宜昌如何破解校企合作难题?

凤凰涅槃 校企合作“比翼飞”

从就业到成长 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平台

在有着“全国电商促进乡村振兴十佳县域”美誉的枝江,提起枝江职教中心2015届毕业生李杰,大家都不会陌生。从中考失利、谋一个饭碗,到创办电商平台,追逐电商梦——销售脐橙、瓜果等农特产品,目前年营业额已达5000多万元。李杰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了很多职校生的蝶变。

李杰的电商梦也是枝江职校中心的电商梦。

把电商作为第五大支柱产业来抓的枝江,坐拥8200多家电商网店,电商创业者8000多人,带动2.4万多人就业。阿里巴巴集团乡村振兴调研基地在此生根,电商产业园及镇村电商孵化中心正在建设。

“从2016年9月开设电商物流专业,刚开始只有几个人报名,到通过校企合作,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枝江职教中心校长袁新宏介绍,依托枝江良好的电商环境和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学校正通过“铸匠”课程改革,探索校企合作电商专业的现代学徒制。

学校与杭州万色城集团合作的订单班,由企业免费提供账号,免费上架枝江农副产品,学生一边利用其平台学习、一边实战销售,只需一部手机就实现足不出户的“轻创业梦”。

在今年5月举行的手工制茶国赛中,以绝对优势摘金的长阳职教中心的覃龚平同学告诉记者,自己每年至少有一两个月时间是在学校合作的茶厂中度过。“从第一次市赛失利,第二次市赛第二名,到今年国赛夺金,比赛中的游刃有余都是从一次次实操中得来的。”

而这些,都只是宜昌职教校企合作育工匠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底以来,全市中职学校共与本地企业签订131个校企深度合作协议,开设了31个订单班、3479位学生进入订单培养班,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练就真本领、淬炼“工匠心”,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从学校到工厂 教师锻炼实现无缝对接

受资金、技术专利保护等因素制约,校企合作中也难免遇到一些难题。

“企业到底需要什么?”作为大型央企中国葛洲坝集团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三峡电院院长程敏认为,要想做好校企合作,还是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

2018年8月,学校绿园环保学院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为葛洲坝水务公司进行一场“量身定制”的技能鉴定。

为真正做到个性化服务,绿园订单班班主任兼专业课教师覃瑶,随团队深入黄冈水厂一线。针对水务公司的化验工岗位,覃瑶老师因地制宜地为其制定分级标准。“标准一次性通过,为我们标准化管理提供了最好的范本。”事后,水务公司负责人给出如此评价。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宜昌建立了“从企业来,到企业去”的教师招聘、培训制度。三峡电院目前的教师中,一半以上参加过葛洲坝、三峡大坝等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的建设工作。长阳职教中心的“土家工匠”覃立明老师,更是长时间“泡”在茶厂,进行技术指导。不少职校老师纷纷与企业进行充分的人员交流,学习生产一线的最新工艺。

为深入了解企业需要,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分别联合市直9个行业主管部门共举办了10场校企对接交流活动,与118家企业近300名企业代表,进行了面对面深入交流,与此同时,组织全市中职学校深入本地145家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

为期一个多月的技能大赛,市教育局就组织了10场校企恳谈会,并通过“四个一”活动,现场签订了8个校企(行)战略合作协议,发起成立宜昌市旅游职业教育专业等4个专业发展联盟。

恳谈会期间,不少企业畅所欲言。宜昌广汽汽车部件车身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2020年急需200多名汽车专业人才,希望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实习实训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宜昌鑫威新能源车辆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到希望学校能设置新能源相关专业。

为更好地对接产业供给侧改革,目前,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15大类42个专业,较好地覆盖宜昌市第一、二、三产业,其中省级以上重点专业25个,省级特色专业19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26个。

从“贴近”到“融入” 构建长效机制互赢共生

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去年12月26日,市政府在十九大以后,在全省市州中率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意见》聚焦制约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强化市县政府统筹,着力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着力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保障问题。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职教利好政策。职教20条首次提出“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奖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

这些政策,让一大批有意开展或正在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和学校兴奋不已。

不久前,三峡中专与广联达科技股份再次“联姻”——签订BIM校企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共同致力于建设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中心,助推传统建筑向数字化建筑转型,助力宜昌千亿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行为,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合作育人任务完成率与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成正相关,要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构建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做到职责分担、条件保障、监管执行。”

市教育局职成教科科长、宜昌三峡职教集团秘书长石希峰告诉记者,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有效引导和充分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把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习工厂”。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继续加强与政府各相关部门、行业企业的统筹协作,广泛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切实推动职业院校专业链深度融入全市产业链,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努力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构建政、校、行、企和社会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宜昌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发布者:mark,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ctgu.com/3108.html

(0)
上一篇 2020年10月19日 下午4:59
下一篇 2020年10月19日 下午5: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