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名女生高考选报北大考古专业却被部分网民视为“冷门”“没钱途”,劝她选报热门的金融类专业,专业“冷”与“热”的对比成为当下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从当年备受追捧的计算机,到后来金融类专业博得万千宠爱,再到如今异军突起的人工智能,一个个专业的冷热沉浮,绝不只是一代代学子的感性而为,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势在教育领域的微缩反映,更是社会价值观念悄然变迁的结果。
日前有媒体报道,医学类专业的分数线近几年逐年走高,“从医热”有抬头迹象。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出我国培养医学高端专门人才的迫切性,同时也让无数青少年学子萌发了投身医学事业、为攻克一系列人类医学难题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这不禁让人感慨。前几年曾有媒体报道过“医生子女不学医”现象,只因大量一线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且工作压力大。因此,如今医学类专业升温是好事,它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内在需求,是莘莘学子面对国家召唤、人民福祉而做出的正向回应,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价值转变,值得肯定和期许。
但并非所有对热门专业的追逐都出自于理想的感召和求知欲的驱动,一些学生对热门专业的追捧,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家长的鼓动和社会舆论的裹挟,甚至是出于纯粹的利益驱动。在湖南女生报考北大考古专业一事中,一些网民的言论,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功利思潮。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年前一起类似事件:某省一名高分考生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表示打算报考新闻专业,将来做一名记者,结果采访他的记者们纷纷劝阻,让他千万不要报考新闻专业、更不要当记者,应该选择更有前途的专业。不过好在这名考生个人意志相当坚定,不仅果断报考了新闻专业,并且毕业后真做了记者,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
无论是网民隔空“干涉”还是记者们现场劝说,他们未必是出于歹意,有些人可以说是出于朴素的“热心”,至少他们自己认为是为考生好。但问题在于,他们眼中的“好”只是个人好恶,却试图强加给考生,无视考生本人的志趣。可喜的是,如今报考北大考古专业的女生和当年报考新闻专业的男生都坚定了内心之锚,坚持了个人志趣,没有被舆论带跑偏。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人志趣的坚定和内心的笃定,比他们出色的高考成绩更值得称道,也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显得更加与众不同,超出常人。志之所向,无远弗届。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学子拥有这份笃定,遵从内心的召唤,真正从自身兴趣出发,意识到自身肩负的使命担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国家对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面对所谓“热门”,要有不为世俗观念所惑的冷静;面对所谓“冷门”,要有坚持自身志趣的热情。对考生个人而言,其实专业无所谓“冷”“热”,要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所选择的。每个专业、每个领域,只要付出热爱与努力,就有可能成功成才。
就气候而言,冷热背后是四季轮转,大自然的规律在起着作用;就教育而言,从大学专业、学区房到各类中小学竞赛活动等,冷热浮沉背后,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奔涌产生的律动,以及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跳跃。
发布者:mark,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ctgu.com/2575.html